圖為實踐隊員在為學生講解葛村榼子的發(fā)展歷史。 姜新 供圖
非遺進校園,讓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教育緊密融合在許多青島人廚房的角落里,放置著一把把用報紙、棉布包裹好的榼子。逢年過節(jié),人們就會將它們拿出來,洗凈、擦干,放在面板旁邊,然后將揉好的面團填充其中,按壓結實,做出一個個如同雕刻品的小魚、蓮蓬、元寶、壽桃……在即墨,葛村榼子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也是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葛村來說,雕刻榼子是一種久遠的手工藝術,它曾經是人們謀生的一種主要手段,也是一種帶有家族神秘色彩的絕活。時至今日,葛村仍然保持著雕刻榼子專業(yè)村的美名。俗話說,“三分匠人,七分家什”。榼子的雕刻工具,五花八門,木墩、木槌、鐵鑿……鐵鑿也因作用各異而名稱不一,平鑿、搶鑿、起鑿、鉆鑿、站鑿、魚頭鑿、魚眼鑿、魚鱗鑿……葛村的手藝人就是用這些工具,熟練地在各種木料上雕刻出壽桃、小魚、蓮蓬、元寶等多種圖案。搕子的雕刻制作工藝大致上有十道工序:沒墩、割板、畫樣、下料、起框、站框、搶平、站花、刀刻、刨光。其中刀刻這道工序最為復雜,也是最見藝人修養(yǎng)與功力,一切都是腹稿,意在刀前,形隨刀走,有形無定勢,狀若行云流水,無半點遲緩猶豫
非遺進校園,讓傳統(tǒng)技藝在校園中綻放光彩
圖為學生在觀察使用榼子制作而成的榼花。 姜新 供圖
在課堂上,學生們互相交流著自己的雕刻經驗和心得。他們分享著彼此的作品,贊美著對方的創(chuàng)意和技巧。這種互動和分享讓學生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葛村榼子雕刻的藝術魅力。通過這次課堂體驗,學生們不僅學會了葛村榼子雕刻的基本技巧,還體驗到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樂趣和成就感。他們通過親自動手,深入地了解了葛村榼子雕刻的過程和技巧,增強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和理解。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還激發(fā)了他們對藝術的熱愛和追求。
圖為學生在討論榼子的用途。 姜新 供圖
在課堂的最后,同學們積極發(fā)言為傳承葛村榼子建言獻策。同學們表示我們可以積極宣傳和推廣葛村榼子這一傳統(tǒng)工藝。可以通過舉辦展覽、演講或者寫作等形式,向更多的人介紹葛村榼子的歷史和特點?梢岳蒙缃幻襟w和互聯網平臺,分享自己的學習和制作經驗,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葛村榼子的傳承中來。只有傳播,我們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葛村榼子,讓這一傳統(tǒng)工藝煥發(fā)新的生機和活力。青少年傳承葛村榼子這一文化是一項艱巨而又有意義的任務。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和付出,我們可以讓這一傳統(tǒng)工藝在時光的長河中永不消逝。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傳承和弘揚葛村榼子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讓葛村榼子的美麗在我們的青春歲月中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