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子含
八月初,山東科技大學能源學院“精益求精”團隊來到了寧夏博物館,參觀文物,聽取講解,感受黃河上游的中華文化。
本次活動由社會實踐團隊寧夏分隊負責。實踐活動由殷繼業(yè)、石建龍、張夢哲、楊睿、李陽、楊昌寶、劉子含、王善勇、杜景霖、趙慧瑩、高旋、李宇、吳啟立、王菲菲有序組織。本次活動以參觀黃河有關(guān)的博物館為基本任務(wù),去了解黃河文化,探尋黃河歷史,感受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寧夏博物館輝煌壯麗,建筑平面呈“回”字布局,外觀簡潔優(yōu)雅且富有極強的地域民族色彩。寧夏博物館共三層,分別陳列的通史篇、專題篇和臨展篇三大版塊十二個展覽,互為補充,交相輝映,多層次多角度地反映了寧夏歷史文化和地方特色。歷史的迭代見證了文化的發(fā)展。陳列的文展將斗轉(zhuǎn)星移、中西交融、服牛乘馬等都海納其中。歷史文物見證了寧夏發(fā)展過程中生產(chǎn)和生活工具的更迭,革命歷史文物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在寧夏革命實踐的初心使命。
在寧夏博物館,團隊成員們重點參觀了國家級文物代表黃河流域?qū)幭亩蔚?ldquo;石刻胡旋舞墓門”,是寧夏博物館三件“鎮(zhèn)館之寶”之一,2020年1月5日,在國家文物局指導(dǎo)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寶藏》2020新春特別節(jié)目《“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在京錄制,“黃河流域博物館聯(lián)盟”48家文博機構(gòu)館長首次集體亮相。其中選擇的展覽文物便是“石刻胡旋舞墓門”。它于1985年出土于鹽池縣窨子粱唐墓,墓主人何姓是來自西域康國昭武九姓中的一支。兩扇墓門各淺雕一個胡旋舞男伎,胡人形象造型生動,舞姿健美,充滿了濃郁的西域風情,是唐代風靡一時的胡旋舞實物見證,反映出絲綢之路給當時的寧夏地區(qū)帶來更為深入、廣闊的東西文化交流。
通過參觀寧夏博物館,團隊成員深刻地認識到了寧夏的黃河文化的底蘊,強烈地感受到了寧夏歷史的變遷。作為新一代社會主義的接班人,青年理應(yīng)珍惜自然資源、保護自然資源,將盡自己所能宣揚寧夏黃河文化及其蘊含的精神力量,努力學習,刻苦鉆研,為民族振興和祖國富強盡一份力量!
攝影/王菲菲 杜佳樂
校對/袁舒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