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精神不滅,“陋室”英魂永存
清晨,伴著天邊的一抹嫣紅,實踐隊員跟隨安徽省省委黨史宣講團步入烈士陵園大門。細雨初歇,洗去了塵埃,卻給青磚灰瓦的陵園大門添了一絲斑駁,透露出其莊重大方的模樣。
據悉,大別山烈士陵園始建于1958年,占地6.6萬平方米。陵園依山傍水,綠樹成蔭,環(huán)境優(yōu)美。隨著愛國教育的不斷加深,來此地習參觀的少年絡繹不絕。
步入大門后,實踐隊員首先來到了氣勢恢宏的百步臺階。臺階上方,端坐著一幅巨型英雄群雕,形象地刻畫了以王步文烈士為代表的一代英雄豪杰,為人民求解放不屈不撓,前仆后繼,英勇犧牲的悲壯場景。通過雕塑,實踐隊員仿佛透過了時間奔流不息的長河,見到了王步文烈士為代表的一代英雄豪杰。
“我想起了我們之前參觀過的王步文同志故居,那里家具簡陋,屋舍破舊,條件艱苦,但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孕育的卻是這樣雄赳赳氣昂昂的烈士,這種強烈的反差,真的很讓人感動和敬佩。”實踐隊長周穎紅感慨道。
圖為宣講團及實踐隊在烈士陵園共同聆聽講解員講解“大別山故事”。大學校園網通訊員 周穎紅 供圖
宣讀入黨誓詞,感悟革命精神
隨后,實踐隊員跟著省委宣講團走在樹林間,與宣講團一起聆聽解說員講解“大別山”的故事,一同前往革命烈士紀念碑。據悉,這座紀念碑高達13.5米,意在紀念大別山區(qū)十三萬五千英烈。抬頭望去,紀念碑上刻著八個鎏金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據講解員介紹,這八個大字是由朱德總司令親筆題寫。碑的四周豎立著38根大理石立柱,喻示著岳西為國捐軀的3萬8千英雄兒女。聞此,實踐隊員們的內心像是燃起了一團烈火,久久不能平息。
緊接著,市委宣講團帶領實踐隊員在紀念碑下,懷著崇高的敬意,慷慨激昂地宣讀入黨誓詞,并一一為革命烈士獻上花籃。
“入黨誓詞并不是簡單的一段話,這是對黨對人民作出的莊嚴宣誓,也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每每看到或者聽到那簡短的幾行字,我心中都不由的泛起波瀾,為我們的黨驕傲和自豪,為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yè)為歡喜。”市委宣講團成員激動地對實踐隊員說道。
圖為宣講團及實踐隊在烈士陵園共同宣讀入黨誓詞。大學校園網通訊員 周穎紅 供圖
聆聽革命故事 賡續(xù)紅色血脈
隨后,宣講團及實踐隊穿過紀念碑,又走過一條漫長的走廊,就來到了陵墓的西南部,這是零散烈士的集中安葬地。此時,石碑剛被雨水沖刷,有些微涼,但它背后承載的意義卻讓實踐隊員的心不斷發(fā)燙。滿腔的悲痛和敬畏之情,卻無法親口傳到他們的耳中,實踐隊員只得對著墓碑深深地鞠上一躬,表達對英烈們深深的敬意。在大別山烈士陵園,實踐隊從講解員口中聽到了一個關于總鋪河便衣隊八壯士的故事:1936年,紅二十八軍主力在前線激戰(zhàn),敵人重兵圍剿紅二十八軍軍部,為了轉移軍部受傷的紅軍重傷病員,總鋪河便衣隊副隊長朱南榮主動請纓承擔掩護任務,他帶領七名隊員手持簡陋武器裝備阻擊敵人,直至全部壯烈犧牲。
“紅二十八軍在主力紅軍離開根據地的情況下,居然堅持了三年多敵后游擊戰(zhàn)爭,這種毅力和信念是我難以想象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輩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他們的事跡應該永遠被銘記與傳頌。”實踐隊員許欣蕊說。
圖為實踐隊在烈士陵園的合照。大學校園網通訊員 周穎紅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