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和體會移民精神,酌水知源暑期社會實踐隊第一小組前往荊門市鐘祥市柴湖鎮(zhèn)前營村深入參觀了村中的有關移民的建筑設施,并采訪了當地1966年至1968年的淅川移民。
首先該實踐隊隊員前往了當地村委會了解了當地的村情。前營村是1968年從河南省淅川縣丹江口水庫淹沒區(qū)搬遷到大柴湖的移民村。據悉知,其處在淅川時期的前身宋灣從大革命到解放戰(zhàn)爭期間都是中共中央的根據地。因此,紅色的種子逐漸在前營生根發(fā)芽,前營村全村人更是在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后“響應黨的號召,為革命搬遷”至柴湖地區(qū)。經過向三個年近八旬的移民老人詢問當時的移民狀況,實踐隊第一小組對移民過程有了較為形象的了解。在當時浙川移民時期,初來大柴湖的移民會收到國家供給的救濟糧但這些救濟糧遠遠不夠家中有多口人的家戶過活以至去外面找野菜扒樹根來填飽肚子。從春至冬,每戶人家都要用自家簡陋的農作工具來砍伐堅韌的蘆葦叢(當地又稱“鋼柴”)來清理出供開墾的荒地,國家派出的車會運回沙土填補原有的沼澤地和濕地,并發(fā)配玉米、水稻等農作物給浙川移民種植。那時的住房不像現在那般敞亮,“四根柱子,鋼柴墻,一個屋頂,一窄床”是當時居住條件的真實寫照,每間房都要住上四個人,狹小的生活空間更是不得不出現了人畜同居的場景。公社糧食發(fā)配需要用工分來購買,因此每家每戶常見的場景就是“小孩坐鎮(zhèn)在家”,而家中有勞動能力的人都出門干活。
圖為采訪過程。王子釣雪 攝
作者:肖鈺倫來源:大學生校園網閱讀:
社會實踐經歷推薦
7月14號湖北醫(yī)藥學院“酌水知源”暑期社會實踐隊在漁池村的經歷
為積極響應國家關于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活動的號召,引導同學們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提
為積極響應國家關于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活動的號召,引導同學們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提
積極響應國家關于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活動的號召,引導同學們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提高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知行合一,行勝于言”的理念,集美大學理學院蘇頌習堂實踐隊于7月15日繼續(xù)為安溪縣城東社區(qū)三至六年級的學生開展
中國計量大學光學與電子科技學院微光致遠社會實踐團隊攜手方川小學舉辦夏令營第九天
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要加強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建設”,集美大學理學院蘇頌習堂實踐隊于2023年7月14日繼續(xù)為安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