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5日,武漢大學法學院“勿讓開腔,成為開槍——數字時代網暴治理”實踐隊奔赴北京互聯(lián)網法院,對當今數字時代大背景下的網絡暴力相關的司法實踐與司法案例進行調研考察。
實踐隊成員們在北京互聯(lián)網法院正門合影留念
一、實踐安排
7月5日上午,實踐團隊一行前往北京互聯(lián)網法院開展實踐調研,學習北互在網絡空間治理領域的先進司法經驗。隊員們有幸與長期奮戰(zhàn)在司法實踐前沿的法官面對面座談,雙方就當前司法實務中網絡暴力治理的熱點、難點問題展開了深入細致的探討與交流。
調研的第一部分是參觀環(huán)節(jié),實踐隊成員們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參觀了北京互聯(lián)網法院在線訴訟體驗區(qū)。通過工作人員的細致講解與成員的親身體驗,實踐隊員們了解了全流程在線訴訟模式、電子訴訟平臺、“天平鏈”司法聯(lián)盟區(qū)塊鏈、時間戳及文書自動生成等技術應用,以及立案申請、案件審核、在線庭審、在線執(zhí)行等操作流程,并實地參觀了互聯(lián)網審判法庭,觀摩了案件的庭審過程。北京互聯(lián)網法院的諸多創(chuàng)新舉措,生動展示了科技如何賦能司法,提升網絡環(huán)境下公共法律服務的效率與便捷性。
實踐中,北京互聯(lián)網法院的工作人員積極解答了隊員們關于相關案件審理流程、區(qū)塊鏈證據收集以及網絡暴力犯罪總體特征等問題的疑惑,加深了成員們對北互在網暴治理方面先進經驗的理解。
調研的第二部分是訪談環(huán)節(jié),實踐隊有幸邀請到來自北京互聯(lián)網法院綜三庭的王紅霞法官分享司法實踐經驗。針對隊員們就涉網絡暴力治理中的難點提出的諸項疑問,王法官一一給予耐心解答,詳細介紹了北京互聯(lián)網法院在網暴治理方面積累的豐富司法經驗。
首先,王法官提綱挈領地指出,北京互聯(lián)網法院受理的涉“網絡暴力”案件,主要集中在因名譽權、隱私權、個人信息權益等人格權益受損而引發(fā)的網絡侵權責任糾紛上,并簡要概述了近年來北互受理此類案件的數量規(guī)模與類型分布,為實踐隊員勾勒出北京互聯(lián)網法院在網絡暴力司法實踐上的宏觀圖景。
其次,王法官針對侵權責任的具體承擔者、權利人取證難題以及用戶有效通知機制等關鍵議題,進行了系統(tǒng)而具體的闡述。王法官提出,在司法實踐中,網絡暴力言論的界定仍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帶,侮辱性言論的識別標準相對明確,而誹謗性言論則需經歷更為嚴謹的查證過程。整體而言,網絡暴力信息的認定需綜合考量多方因素,以確保法院判決的公正與合理。
隨后,王法官還特別就人格權禁令制度在本院的實施情況進行了細致講解。王法官指出,人格權禁令制度對于強化人格權保護具有重要意義,但鑒于當前相關法律法規(guī)尚待完善,該制度的實際應用頻率尚顯不足。王法官進一步探討了人格權禁令的發(fā)起主體、適用范圍等問題,如發(fā)起權限是否僅限于受害人本人,是否可擴展至近親屬,以及被申請人范圍是否應涵蓋侵權人與網絡平臺等,這些問題均亟待通過進一步的法律研究與實踐探索來加以明確。
通過此次深度訪談,不僅讓實踐團隊成員對網絡暴力案件的復雜性與多樣性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也激發(fā)了實踐隊員們對網絡暴力法律規(guī)制與技術協(xié)同治理的濃厚興趣與深入思考。團隊成員紛紛表示將以此次訪談為契機,繼續(xù)深化對網絡暴力治理領域的研究,力求探索出一條既符合法律精神又適應技術發(fā)展的治理路徑。
實踐隊成員們與王法官進行深入訪談
二、實踐總結
經過調研,實踐隊員總結歸納了司法實踐中影響網絡暴力治理的主要困難,包括:
1、侵權主體查明困難。出于個人信息保護的需要,被侵權人往往無法通過網絡平臺直接獲取侵權人的實名信息,需要被侵權人在法院立案后,由法院向平臺發(fā)送協(xié)查函獲取侵權人的具體信息。由于當前平臺實名制的落實程度不一,有的平臺可能只能提供手機號,需要法院收到平臺回函后,再向通信運營商發(fā)送協(xié)查函,從而進一步獲取侵權人更詳細的信息。這一過程耗時長、程序繁瑣,為當事人增加了一定的維權難度。
2、在涉及網絡侵權案件中,被侵權人往往承受著顯著的情感負擔與心理壓力,這些壓力源自網絡言論的負面沖擊,導致其情緒狀態(tài)可能較為敏感與波動。在處理此類案件的過程中,相較于普通的經濟糾紛,被侵權人更加關注案件審理的進展,更加迫切地希望通過司法途徑獲得公正裁決,以恢復名譽、消除不良影響。在庭審過程中,被侵權人可能因對案件結果抱有高度期待,從而展現(xiàn)出較為強烈的情緒反應。若法院判決結果未達到其心理預期,可能會引發(fā)被侵權人的擔憂和疑慮。
3、對被侵權人而言,事后救濟往往不夠充分;對侵權人而言,責任判定難度大。對被侵權人而言,社會公眾往往更加關注網絡暴力信息的傳播過程或是信息內容本身,而對于事件背后的真相,以及被侵權人的實際受損情況,卻常常未能給予足夠的重視,這種現(xiàn)象使得即便侵權人公開道歉,也難以有效消除對被侵權人造成的負面影響,恢復其名譽的實際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另一方面,對于侵權人而言,要證明因網絡暴力言論給受害人帶來的具體、可量化的實際損失較為困難。法院在審理時需要更加注重平衡各方利益,既要充分保障被侵權人的合法權益,又要確保對侵權人責任判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實踐隊成員們與王法官合影留念
在當今這個信息化日新月異的時代,網絡暴力如同暗流涌動,頻繁侵擾著數字空間的清朗,嚴重侵蝕著公眾的肖像權、名譽權及隱私權等核心利益,對個體的精神世界和社會生活的和諧構成了嚴峻挑戰(zhàn)。面對這一現(xiàn)狀,傳統(tǒng)的治理手段顯得捉襟見肘,難以從根本上遏制網絡暴力的萌芽與蔓延,亟需創(chuàng)新思維與策略的注入。
為此,團隊秉持“預防治本”的理念,聚焦于網絡暴力的早期預警與源頭治理,力求在法治框架下開辟一條科技與規(guī)則并行的嶄新路徑。我們深諳,唯有將法治的嚴謹性與技術的創(chuàng)新力緊密結合,才能有效應對網絡暴力的復雜態(tài)勢。通過深化法律制度的研究與完善,強化對網絡行為的規(guī)范引導,同時借助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識別等現(xiàn)代科技手段,實現(xiàn)對不良信息的精準監(jiān)測與高效干預,方能為網絡暴力的司法實踐提供有力的智識支持與實踐導向。
我們矢志不渝地追求,在每一次的探索與實踐中積累經驗,提煉破局之道,旨在構建一個更加安全、公正、有序的網絡生態(tài)環(huán)境,讓法治之光普照虛擬世界,守護每一位網絡公民的合法權益,共繪數字時代的美好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