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全老先生回憶,1958年,中央下發(fā)文件建設(shè)丹江口大壩。建水庫必先移民,淅川縣接到安置指令,卻不知遷到何處。碰巧國家又號召支邊青年去建設(shè)青海,以此為理由,淅川2.2萬余人移民青海。
這個經(jīng)歷開始于1959年。那年,全章紀只有19歲。談起故鄉(xiāng)淅川縣,全爺爺望向遠處,“我的故鄉(xiāng)淅川縣魚池村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最讓我難忘的就是臘月三十吃完飯,全家人一起攏火烤,熬百歲的情景……”說著說著,全爺爺眼中似有淚花涌現(xiàn)。
離開家鄉(xiāng),全老先生刻骨銘心的就是關(guān)于青海的生活,“到了青海,住的是大荒地的排房,分布在3500米高的青藏高原上。糧食只有青稞,種植的小麥和水稻都無法成活,再加上遷徙地山大溝深,糧食減產(chǎn),我們經(jīng)常吃不飽肚子。那里空氣稀薄,許多人出現(xiàn)了高原反應(yīng):惡心,嘔吐,頭痛,胸悶氣短,再加上西藏叛亂,一時間死傷無數(shù)。”
對于如何離開青海,全老先生是這樣說的:“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使得許多人想偷偷離開青海,再加上移民數(shù)量龐大,當?shù)卣疅o法對我們移民進行合理的安置。1961年,河南省省委支部請示中央,希望移民返回河南。自此,第一次移民遷徙失敗了。”
最后,全老先生深情寄語,“為了國家的利益,犧牲我個人的一點小利益算什么?我從來沒有后悔過搬離故土,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在國家大局面前,我愿意犧牲小我,奉獻自己的一切。”
全老先生向我們講述了支邊青海的全過程,從決定支邊青海,初到青海,深入了解青海生活和環(huán)境,到最后離開青海,其中的艱辛和不易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其中全章紀著作《我為支邊去青海》具體講解了移民青海的生活和待遇,揭露了人們生活的真實狀況!遏~池村簡介》中介紹了魚池村的來源和建設(shè),以及歷史文化傳承,“我的目的不是掙錢,我要把青海的這段歷史和魚池村的近代史寫下來,以供后人參考。”這是移民們的內(nèi)心寫照。
移民們?yōu)榻ㄔO(shè)丹江口水庫,推進南水北調(diào)建設(shè)工程,一江清水流北京,舍小家,顧大家,為國家不惜犧牲奉獻,用汗水、淚水和熱血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移民贊歌,值得我們?nèi)シQ頌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