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儺戲是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民間戲劇,主要分為壇儺和儺愿戲兩種類型,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壇儺是一種祭祀性的法事活動,主要在三岔鎮(zhèn)流行,而儺愿戲是一種還愿性的戲劇表演,主要在紅土鄉(xiāng)盛行。儺愿戲有完整的劇本、唱腔、角色行當和故事情節(jié),是一種比較系統(tǒng)的地方戲。
實踐團成員們對恩施儺戲的歷史、傳承、創(chuàng)新等方面表示了濃厚的興趣,并向甘老師提出了許多問題。以下是部分對話摘錄:
付伊然:甘老師,請問恩施儺戲是怎樣傳承下來的呢?
甘武:恩施儺戲的傳承有兩個階段,一個是十多年前我們在三岔鎮(zhèn)復排了《大開山》這個劇目,那時候我們組織了一些藝人進行了正式的培訓。另一個階段是從2016年開始,我們對紅土鄉(xiāng)的儺愿戲進行了復排,包括《孟姜女》《鮑家莊》《青家莊》《打金銀》等劇目。但是由于疫情和經費不足的原因,我們現(xiàn)在已經很久沒有復排了。目前儺戲的傳承形式主要為家族傳承,這也是交通和成長環(huán)境相互影響的結果。
盛鈺蓮:甘老師,既然儺愿戲是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地方戲,那是否有像其它戲劇一樣在時代的發(fā)展中加入一些新的劇本呢?
甘武:有,像賀龍的故事還有現(xiàn)在的鄉(xiāng)村振興題材,我們有做過嘗試。但是我們現(xiàn)在缺能創(chuàng)作出好劇本的人才,這不僅僅需要會寫故事,還需要懂儺戲的唱腔、韻律,并能很好地將兩者相結合。還有一個難處就是儺戲中的一些念詞很多為方言,藝人們的唱腔、表演都是跟著師父學的,自由發(fā)揮比較多,沒有成文的一些規(guī)范。儺戲想要走上更大的舞臺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林宇蘭:那為何不像儺面具制作技藝一樣,在高校開展相關課堂呢?
甘武:儺戲的藝人會唱儺戲,但是他們自身也不知道儺戲的一些歷史,而且儺戲獨有的唱腔也比較難教,藝人們也難以去進行書面表達。所以相關的課堂很難開展。
實踐團成員們通過與甘老師的交流,對恩施儺戲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也對恩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了更多的敬佩和支持。他們表示,恩施儺戲是一種獨特而又精彩的藝術形式,它不僅是恩施人民的文化記憶和精神寄托,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他們希望恩施儺戲能夠在更大的舞臺上展現(xiàn)其魅力,也希望自己能夠為恩施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fā)展做出一些貢獻。
文字:華中農業(yè)大學信息學院赴恩施暑期社會實踐團 盛鈺蓮
攝影:華中農業(yè)大學信息學院赴恩施暑期社會實踐團 付伊然
攝影:華中農業(yè)大學信息學院赴恩施暑期社會實踐團 付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