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盡火傳,走進淄川博物館享淄川煙火
為了解淄博火出圈之后,山東理工大學駐淄“烤”研實踐團為了解如何進行文化傳承,追尋淄博文化印記,感受文化魅力,2023年7月20日前往淄博市淄川區(qū)淄川博物館,在館長石峰的帶領講解下,感受淄博文化的博大精深。
首先,石館長帶領實踐團成員參觀學習淄川博物館,實踐團成員來到一樓展廳,各類文物展現(xiàn)在了我們眼前,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第一手資料,史書可能含糊其辭,但沉默的文物卻會帶我們接近最真實的過去。石館長細心為實踐團成員講解,實踐團成員在此過程中參觀并學習到了文化知識。展廳中,有一幅般陽故城的遺址圖,其氣派非凡的雄姿令實踐團成員嘆為觀止,般陽故城城垣舊志記載:"淄川土城,周圍七里三十步,城高二丈,池深八尺,闊一丈五尺,四門皆砌以磚,各設更樓。"四門名曰:東曰迎仙,南曰迎熏,西曰迎清,北曰迎恩。四門之外各建一古橋,西關橋謂六龍橋,南關橋謂靈虹橋,北關橋謂濟川橋,東關橋謂迎仙橋。淄博爆火是淄博改造一座城市的契機,更是齊國故都,東部瓷都文化彰顯的一大飛躍。
隨后,實踐團成員跟隨石館長來到了二樓文物修復室,在大時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懷絕技、妙手回春的文物修復師,默默地固守“冷宮”一隅,日復一日地打理著價值連城的“國寶”。當實踐團成員走進修復室時,深有感觸,實踐團成員有幸近距離看到這些一流工匠的工作狀態(tài),聽聞他們回憶文物修復的點點滴滴。他們說:“這些文物是我們一塊一塊慢慢運進來的,我們在修復的時候不會破壞他的原樣,我們只是起到一個完善保護的作用,沒有的地方我們進行填充填色,不會對其添加任何不屬于他的東西”。工匠的驕傲并不是來自于炫耀自己修復過多少國之瑰寶,而是來自他們真實的感受以及他們修復過后的開心快樂。文物屬于過去式,但修復卻永遠屬于現(xiàn)在進行時,他們輕描淡寫地修復著常人眼中的無價之寶,只因這是他們的心之向往、靈魂所居,這種自發(fā)的專注,自然是工匠精神最可貴的地方。愿工匠精神能一直傳承下去,為淄博城市發(fā)展注入不竭動力,讓淄博流量變“留”量,促進淄博文化大繁榮,大發(fā)展。
最后,實踐團成員來到淄川博物館會議室,在此會議室內(nèi),實踐團成員采訪了石館長一些問題,石館長細心為我們解答我們的問題,實踐團成員在對話過程中感受到了石館長的良苦用心,博物館始終將傳承放在首位,弘揚淄博文化,因為他們堅信,文化傳承才能讓淄博繁榮,才能讓游客體會到淄博內(nèi)在美,才能讓淄博流量持續(xù)放大。在此過程中,我們認識到淄博就是整個中國工業(yè)的小縮影,中國工業(yè)在淄博城市得到了展現(xiàn)。淄博燒烤爆火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民生在淄博得到極大體現(xiàn),淄博政府關心民生,關心老百姓訴求,真正為人民辦實事,各地游客來淄博吃的不僅是燒烤,更是淄博城市的服務,淄博人民的熱情,淄博的煙火氣。淄博燒烤爆火更是民情爆發(fā)的集中體現(xiàn),一項項惠及民生、溫暖民心的重大舉措,回應著淄博市民的熱切期盼,讓大家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城市變化。展望遠景,淄博更須秉持以人民為中心,提升“民生溫度”,點亮美好未來。
此次關于淄川博物館的調(diào)研活動,實踐團隊充分感受到了文化傳承,民生的重要性。淄博火出圈不僅是政府的努力,還有文化傳承者,淄博市民的努力,政府和市民通力服務游客,游客回報政府,政府反哺市民,形成了完美邏輯鏈閉環(huán)。淄博燒烤吃的不只是燒烤,吃的是政通人和,吃的是人間煙火,吃的是一種雙向奔赴的溫暖和人間真情。相信在這樣的用心經(jīng)營下,淄博一定能將流量變“留”量,相信在如此的文化傳承下,勢必會有美好的淄博遠景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