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叫“年”的怪物,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出來,挨家挨戶地殘食人群。人們只得把肉食放在門口,然后關上大門,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們開門見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獸吃掉。作為歲首朝賀,古已有之,秦漢以來,乃大盛。東漢崔寔在《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謂正旦,……潔祀祖禰,進酒降神畢,……子婦曾孫各上椒柏酒于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官府僚屬亦往來拜賀!逗鬂h書·吳良傳》:(良)初為郡吏,歲旦與掾吏入賀(太守)門下。至南北朝時期,則“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到宋代,拜年不僅是民間普通百姓祝賀新年、交流思想、增強家族團結(jié)的一種形式,也是上層社會聯(lián)絡感情、擴大人際關系的一種手段。到了明代,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其賀年片設計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還寫上了“新年快樂”“吉祥如意”的祝辭。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即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國以后,開始有了印制的賀年片,其內(nèi)容格式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只有“恭賀新禧”等字。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二十世紀至二十一世紀的拜年方式又興起了電報拜年、電話拜年、短信拜年、網(wǎng)絡拜年等。
實踐隊員在社區(qū)內(nèi)以調(diào)查問卷的形式對居民們就春節(jié)傳統(tǒng)文化之一的拜年進行調(diào)研。通過對居民們問卷調(diào)查以及實地走訪,實踐隊員了解到絕大多數(shù)居民對拜年都非常熟悉,并了解到,拜年前要先預約,不要因主人也出門拜年而跑空趟,同時也給主人一個提前準備的時間。預約時間最好給主人選擇的余地,不要自己單方面定一個時間,共同約定的這個時間以雙方都比較方便為宜。一般向長輩拜年多選擇上午,又不可過早,由于平時勞碌,春節(jié)期間一般起得較晚。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措手不及。如果被拜年者有年飯的招待,可根據(jù)飯局的時間來確定拜年的時間,要提前到達,不要等開飯的時間再到,應該留有寒暄問候聊天的時間 。有人喜歡選擇晚上拜年,一坐好幾小時,難免影響主人休息。拜年時,若進門問聲“新年好”旋即匆匆離去,會給人以“缺少誠意”的感覺。所以做客逗留時間一般以半小時至40分鐘為宜,這樣,既不失禮貌,又不影響主人接待其他客人。
在進行大致問卷調(diào)查后,實踐隊員深入社區(qū),與居民進行面對面交流。此次實踐活動聚焦春節(jié)傳統(tǒng)文化之一的拜年,不僅讓實踐隊員對與拜年的含義,來歷以及拜年作為春節(jié)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在當下社會中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認識,更讓我們看到人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喜愛,鼓舞了我們弘揚傳統(tǒng)文化,繪時代風采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