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縣革命烈士陵園建成于2002年8月,坐落在風景秀美的荊山公墓境內(nèi),背依巍巍荊山,面對滔滔淮水。陵園坐北向南,占地2600平方米。這里,山清水秀,松竹環(huán)繞,泉涌淙淙,環(huán)境清幽。
由于陵園沒有固定的管理人員與機構(gòu),在聯(lián)系相關(guān)人員無果后,未能展開對工作人員的實地采訪,但是實踐隊員在參觀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同樣前來參觀的人,通過向他們詢問,與他們聊天,也同樣收獲頗豐。
實踐隊員剛進入革命烈士陵園,映入眼簾的是拾級而上的臺階,陵園正中矗立一塊長方形花崗巖紀念碑,紀念碑高1.5米、寬3.1米,基座共三階高0.85米,紀念碑雕刻有毛澤東主席手書拓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震驚于紀念碑的肅穆,實踐隊員第二站是紀念碑往左側(cè)的青褐色大理石“烈士英名錄”碑廊,這個碑廊上鐫刻著自辛亥革命以來,懷遠縣504位烈士的英名。他們中,有為推翻清王朝獻身的革命志士,有與日寇浴血奮戰(zhàn)的民族英雄,有在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下,推翻國民黨反動政權(quán)和保衛(wèi)、建設(shè)新中國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第三站位于紀念碑的后方,后方整齊排列著九座醒目的漢白玉烈士墓穴。他們中有寧死不屈,被國民黨反動軍隊活埋的中共黨員、被槍殺的愛國學生;有在對越自衛(wèi)還擊戰(zhàn)中、保衛(wèi)疆土、壯烈殉國的解放軍戰(zhàn)士。
“黃花紅土埋忠骨,荊山淮水留英名”。
“黃花紅土埋忠骨,荊山淮水留英名”。
實踐隊員的第三站是在紀念碑的右前方,是一座造型古樸的花崗巖石亭——雙烈亭。根據(jù)詢問一位同樣前來參觀的老人,實踐隊員得知這個“雙烈亭”是紀念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懷遠籍烈士宋玉琳、程良的專亭。1911年,孫中山領(lǐng)導的廣州起義爆發(fā),宋玉琳、程良隨黃興攻打兩廣總督府,冒死爭先,沖鋒陷陣,血染戰(zhàn)衣,彈盡力竭,不幸被俘。宋玉琳臨刑前大義凜然,慷慨陳辭。死時年僅32歲。程良在清提督李準逼問時怒目相對,一言不發(fā),視死如歸,被稱為“啞黨人”,罹難時年僅28歲。聽聞這個由來后,實踐隊員都有些感傷,一時間都無人說話。隨后,實踐隊員懷著肅穆和崇敬的心情結(jié)束了這次豐富且有意義的旅程。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個有了英雄卻不懂得敬重和愛戴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民族。”魯迅的話仍在耳畔回響。那誰才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呢?除了在保家衛(wèi)國中立下宣赫功名者,更多的還是千千萬萬的普通戰(zhàn)士。
通過這次的參觀紀念活動,實踐隊員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新的洗禮。有紅色精神是革命前輩的血淚詮釋,是后輩學習和借鑒的楷模。今后實踐團成員將繼續(xù)學習革命先烈們的優(yōu)秀品質(zhì),參觀烈士陵園所激發(fā)出來的堅定信念,將永遠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