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接收到活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信息的我不假思索地主動來到了這片土地上。既是社會實踐活動,無非圍繞參觀、調研、采訪此類環(huán)節(jié)。
村里人很少,也許是我們所在的位置人少,也許是我們所處的時間人少。想尋到一個采訪的對象是不易的。在一個巷口,我們遇到一位肩扛拖布的老人。我在她的眼中看到了鄉(xiāng)人的樸實和松弛。在尷尬的寒暄之后,她接受了采訪,從含糊不清的鄉(xiāng)音中,我多聽到了一分親切,少聽了一分代溝;叵氲阶约焊糨叺挠H人相繼辭世,模糊地理解到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一個人的離開,悲傷不是痛苦的根源,而是離開后這個人存在于記憶中,且記憶也會隨著時間而黯淡,直至不留痕跡。
世上有可以挽回和不可挽回的事,而時間的流逝不可挽回。
村上春樹曾寫道“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可是在我看來沒有什么是永存的,可以挽回的是,珍惜眼前的人,哪怕離開后,也能在記憶中存在得久一點。
村里的人少,車也少。我們只得徒步輾轉幾個地點,完成我們此行的任務。就像俗套的公路電影一樣,我們迷路了。手機電子地圖無法識別村里的小路,不管怎樣,總要找個出路。
所謂出路,就是走出去才能看到路;
所謂困難,就是困在原地,就會很難。
在田間小路上,也不時有路牌,不過并沒有寫目的地,上書“小王農家樂”。七月中旬的太陽在那一天也收斂了光芒。
那天我們相信隊長,那天我們走到路也很長。我們走了很久,沒有見到目的地,也沒有見到農家樂。
在2023年7月15日上午11點13分那一刻我意識到,我們走錯過路:
也意識到,我們可能會錯過飯點。
事情不怕做錯過,但很多事情最大的過錯卻是錯過。
生活也是一次旅途,很多時候,沒有導航。路怎么走只能自己挑。走錯路不足惜,但也要付出時間的代價。很多人經歷過,就不敢邁出下一步。
直到,我們看見了一輛電動三輪車,它正向我們駛來,以及車上頭戴斗笠的老人家。
那一刻我明白,走投無路時需要貴人相助,而那位車主就是貴人。
走向目的地的路不止一條,不幸的是,我們挑的是長的那條;
走到目的地的方式也不止步行,比如搭順風車。
是的,我們在路邊伸出了大拇指。因為那是我們唯一的機會。順利得出奇,在村里的街道,驀然回首,黨建辦公室就在那里。
執(zhí)念,當看見它時,我和它的距離只有五十米,但看不見它時,卻有幾公里。
辦公室的大門前樹立著交錯的腳手架,它正在被修理。其實這一路對我來說也是一場“修行”。
只不過它修的是門面,
我修的是內心。
走完最后一站,在歸途的車上,才發(fā)現我們很快回到了起點。原來終點和起點很近。只是大家走了彎路。
人生的路如橢圓,不是走優(yōu)弧就是走劣弧。優(yōu)弧走時辛苦但旅途豐富;劣弧走時輕松但不珍惜結果。
有的人天天都在焦慮,怕得不到,怕寂寞,做事患得患失,悔恨過去,擔心將來,但忽視了現在;失去方向便躊躇不前,走投無路時面對援助之手也不把握機會。我曾經是這樣的人。
我想做不焦慮的人,一個耐得住寂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