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是中國漢族傳統(tǒng)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有著“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2024年7月12日,小分隊前往昆曲發(fā)祥地—坐落于蘇州的中國昆曲博物館,團隊成員依次瀏覽了昆曲的歷史沿革,表演藝術,行當角色,服飾道具等豐富內(nèi)容,學習了解到運河漕運鼎盛與昆曲的興盛交相重疊。團隊成員表示,在現(xiàn)代社會的快節(jié)奏生活中,傳統(tǒng)文化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然而正是這些歷經(jīng)歲月沉淀的藝術形式,才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根基和靈魂所在。
圖 1團隊成員參觀中國昆曲博物館
對話揚劇演員,激蕩心中熱愛
同為運河畔的古老城市,揚州所擁有的中國非遺文化—揚劇,也是吳地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團隊成員有幸采訪到青年揚劇表演者戴杰,在與戴杰老師的談話過程中,團隊成員感受到了戴杰老師對中國非遺文化的熱愛和傳承家鄉(xiāng)戲曲文化的殷切期盼。團隊成員認識到,揚劇之精髓非一蹴而就所能掌握,亦非能輕易融入大眾娛樂的洪流之中。它代表
著戲曲領域里高標準的藝術追求與卓越水準,其傳承與發(fā)展之路無疑布滿了挑戰(zhàn)與艱辛,唯有大家珍視并妥善保護這份寶貴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方能確保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脈綿延不絕、生生不息。
圖 2團隊成員采訪揚劇演員戴杰
走進甘熙故居,對話非遺大師
南京作為吳地文化的核心城市之一,一株曲藝之花—南京白局,正熱烈綻放。7月14日,團隊成員出發(fā)甘熙故居,探尋民俗博物館內(nèi)的非遺文化。在甘熙故居中,團隊成員有幸和南京白局省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黃玲玲老師進行了交流談話。黃老師著重強調(diào)了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創(chuàng)新,她主張保留了南京白局的坐唱形式,也引入了昆曲、揚劇等多種戲曲的韻腔,使得南京白局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在談及南京白局的傳承時,她說到,想在有生之年,將自己的會的曲子唱出來、傳出來、教出來,讓白局發(fā)揚光大,走向世界舞臺。從與黃老師的談話中,團隊成員無不沉浸于白局的獨特韻味,也深刻感受到了它的文化內(nèi)涵?v觀白局的發(fā)展歷程,團隊成員深刻感受到其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堅守與困境,所以更應重視和保護這樣的文化瑰寶,讓其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圖 3團隊成員與黃玲玲老師合影留念
運河連接南北,曲藝唱貫古今
中國戲曲的傳播中歷來有“水路即戲路”之說,為了解大運河所孕育的文化遺產(chǎn),小分隊前往位于揚州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在館內(nèi),團隊成員了解到這條生生不息的黃金水道和文化廊道孕育出了許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例如蘇州評彈、揚劇、揚州清曲等。通過此次大運河博物館之行,團隊成員們也更深刻了解到運河對于戲曲的推進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運河匯聚著千年文脈的汨汨清流,見證著文化遺產(chǎn)的古韻今輝,匯入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河,綿延不絕,奔向未來。
圖 4團隊成員參觀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通過對非遺戲曲的調(diào)研,團隊成員們深刻認識到其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瑰寶的重要價值,每一出戲曲,不僅是藝術的展現(xiàn),更是歷史的回響、文化的積淀和民族精神的深刻體現(xiàn)。團隊成員意識到,這些寶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和精神家園,也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值得被珍視、傳承與發(fā)揚光大。在實踐結(jié)束后,團隊成員們作為新時代青年更加明確了在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方面的責任,未來,更會為了傳承與發(fā)揚非遺文化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通過自身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欣賞并參與到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來。
古韻今輝實踐小分隊
指導老師徐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