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鄉(xiāng)村田野,認識實際情況。貴州以高原、山地和丘陵為主,山地丘陵多,但平壩地小,耕地少;氣候適宜,降水充足,但日照率不足25~30%。于是團隊成員走進村民田地之間,通過實地調研、土壤檢測,認識當地土壤及環(huán)境情況等形式,觀察農作物生長情況及地膜使用情況。團隊成員與田間耕種的農民進行交流,了解當地的農作物情況及其農產品的產量。從村民口中得知,當地土壤還存在石漠化的情況在土地改善和使用地膜前種植的玉米、紅薯等傳統(tǒng)作物產量較低,村民們大多選擇外出打工,致使土地撂荒嚴重。但于2018年,當地政府開始推進石漠化治理工作,在每畝土地上覆蓋約兩噸的腐熟有機肥,這顯著提升了土壤活性,讓原本板結的土地變得疏松且肥沃。在此基礎上,農民們通過覆蓋地膜有效控制了雜草的生長,使得農作物能夠吸收更多的養(yǎng)分,因此能夠更好地成長。因當地氣候濕潤、資源豐富,再加上今年來土地改良,耕地面積增多,土地質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地膜的保溫保濕保墑作用,為農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增加農作物產量,但農田里的地膜多為不可降解地膜,為當地農田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開展專題調研,實地考察現狀。“黔程似錦”團隊成員針對“可降解地膜的認識與使用”這一專題設計了調查問卷,而后走訪了當地多家村民進行調研。而后團隊收集結果整理并進行了統(tǒng)計,從統(tǒng)計結果得知:雖然國家積極倡導可降解地膜的使用,但仍有許多農場主、農民因可降解地膜成本高這一問題,仍然選擇使用不可降解地膜,致使依然存在大量殘膜殘留等危害土地質量的問題。團隊成員了解到該問題的存在后,及時與村委會溝通并說明農田情況,村委會了解情況后,主動配合調研活動的展開,村民積極填寫調查問卷,團隊成員用心組織實踐活動。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團隊發(fā)放問卷超過了120份,有效問卷高達115份。此外,團隊還有幸邀請到了當地村委會書記帶領團隊對當地農田進行參觀,通過書記、高工的講解,團隊成員對貴州農業(yè)的發(fā)展和可降解地膜的認知度和使用情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更充分的認識。在參觀過程中,團隊成員積極的與書記進行溝通交流,著重關注了解著當地農業(yè)中存在的問題。團隊成員也向書記講述了農民在使用不可降解地膜后殘膜殘留危害土壤的問題,運用團隊成員的所學專業(yè)知識去講解,提出國家倡導的可降解地膜方案的可行性。專題調研活動順利圓滿完成,為團隊后期撰寫調研報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尋找解決辦法,因地制宜制膜。團隊自主研發(fā)了秸稈填充可降解地膜并衍生出三項核心技術,其遵循綠色循環(huán)且低成本的理念,從農民手中收購秸稈后,經過填充制膜售賣給農民,農民直接享受到秸稈填充地膜帶來的增產增收,取之于農、用之于農,并已在多地證實模式持續(xù)可復制,真正的實現了模式助農,降低地膜成本的同時提高了地膜質量,無毒無害無污染實現全降解。因此,團隊帶著地膜產品,來到貴州,通過實地調研、土壤檢測,了解當地土壤及環(huán)境情況后,因地制宜地為各個實踐地設計最合適的地膜,助力綠色環(huán)境的同時也幫助當地農民實現了作物增產,受到了當地農民、農場、政府的高度贊揚。
未來我們將通過參與科研項目、創(chuàng)業(yè)活動或社會實踐,發(fā)揮我們的專業(yè)知識和創(chuàng)造力,為可降解地膜的研發(fā)和推廣做出貢獻。我們可以與農業(yè)領域的專家、政策制定者和農民緊密合作,共同探索更好的材料和技術,提高可降解地膜的性能和成本效益。
此外,我們還將通過宣傳和教育活動,向更廣泛的大眾傳遞可降解地膜的優(yōu)勢和應用方法。我們可以借助社交媒體、學術研討會、環(huán)保組織等渠道,提高公眾對可降解地膜的認識和意識,引導更多人積極參與環(huán)境保護行動。
作為年輕一代,我們要發(fā)揚環(huán)保意識,用自己的行動推動可降解地膜在農業(yè)領域的推廣。通過選擇使用可降解地膜,我們可以為減少塑料污染、改善土壤健康和推動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做出貢獻。我們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和行動,可降解地膜將在未來得到更廣泛的應用,為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標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