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漢語”正”上下左右筆畫的工整寫法,就表達了我們祖先對正的理解和判斷意識。所謂”直”就是豁達、坦率、真實,就是直來直去、不彎不繞,不隨波逐流。正直在漢語里是重疊詞,表達同一個意思,但從人品的生成和實踐來看,二者是有邏輯關(guān)系的。只有”正”才能”直”,只有正才不怕邪;沒有正確、公正的直,只能叫作坦率、直杠子、傻大炮。
古人云: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正直的人::敢做敢當(dāng)?shù)娜;講信用的人;誠實的人;知道如何愛別人的人;象無懸賞分還回答的人以上能做到一點就是正直的人了。
所以,做人要正直、善良的人,就得做事要正派,堂堂正正,公公正正,才是立身之本、處世之基。人正不怕影斜,腳正不怕鞋歪,身正心安魂夢穩(wěn)。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氣,做事才會硬氣,心底無私天地寬,表里如一襟懷廣。
由此可見,正直,不容半點雕琢與偽飾,也不怕流流言與暗箭,它是信仰和自然涌動,是人格的自我鍛冶。于是憑著正直的風(fēng)骨,青春才陽剛永恒,靠正直的堅韌,人生才能抗壓防折。唯有正直之心才吟出擲地有聲的座右銘: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前后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寶貴的品德。
那么,人生應(yīng)該擁有一顆正直之心的內(nèi)涵有那些呢?個人理解認為主要有以下六點:
正直之心是一種人生的道德之基。
人要正直,因為在其中有雄辯和德行的秘訣,有道德的影響力。要想做一個道德的人,就必須先做到正直,這就好比蓋樓房,在蓋之前,就先必須打好地基,若連地基都打的不牢固,就算樓房蓋的再高,也總有一天會塌下來。所以,正直是道德之本。
正直就是要不畏強勢,維護正義要敢說敢為,能夠堅持,要勇于承認錯誤。正直是道德之本,一個人如果沒有了道德,就好比鳥兒沒有了翅膀,走獸沒有了腳趾。所以,正直是道德之本,正直是每個人做人的道德的基本。如果一個人連正直都做不到的話,那么這個人就不配再去談什么道德.。
一個人的道德應(yīng)建立在品格的正直之上,只有正直,才能談道德。為人正直,這是做人應(yīng)該具有的優(yōu)良品德。一個人可以沒有某種能力,但不能沒有正直的骨氣,不能沒有浩然的正氣。
正直是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期盼正直、維護正直,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聲,實施正直行為,不做非正直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正直要求我們尊重人的基本權(quán)利,公正地對待他人和自己。
人們只有心懷正直,才可能驅(qū)除內(nèi)心的貪婪、自私和恐懼,敢于同不良的社會現(xiàn)象作堅決的斗爭。只有維護正直,才能使邪惡無處藏身。維護正直,也就是維護社會的規(guī)則和秩序。維護正直是每一個社會成員的道德義務(wù)。
總之,做有正直感的人,不僅要求我們明辨什么是正直行為,什么是非正直行為,更重要的是去感悟,以升華道德境界;去踐行。
正直之心是一種人格的正氣之準。
中華民族有許許多多的傳統(tǒng)美德,為人類傳承文明、樹立新風(fēng)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其中正直就是其中的一種。居庸關(guān)城隍廟大殿有這樣一副楹聯(lián):“做個好人,身正心安魂夢穩(wěn);行些善事,天知他鑒鬼神欽。”正直是做個好人的首要條件。行得正,走得端,才能“身正不怕影子斜”。
“正氣內(nèi)存,邪不可干”(《皇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對于一個人的機體而言,正氣能抵抗病的入侵,增強免疫力;“正氣清剛,茂質(zhì)純粹”(晉·孫綽《太傅褚褒碑》),對于一個人的精神而言,正氣能彪炳人的浩然氣節(jié),發(fā)揮感召力;“正氣所鐘,人心所會”(宋·陳亮《上宋孝宗書》),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正氣是社會價值觀的靈魂,是人心所向的圭臬。因此,自古以來,正氣就是中國古人和中華民族所推崇的氣節(jié)!冻o·遠游》就講到:“內(nèi)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氣之所由。”在新的歷史時期,作為民主黨派的干部,不僅要知道“正氣”之所由,更要自覺培養(yǎng)“沛乎塞蒼冥”(文天祥《正氣歌》)的浩然正氣。
正氣是“邪氣”與“歪風(fēng)”的對立物,要培養(yǎng)正氣,首先就要祛邪正歪。老子曰:“圣人不勝其心,眾人不勝其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內(nèi)便于性,外合于義,循理而動,不系于物者,正氣也;推于滋味,淫于聲色,發(fā)于喜怒,不顧后患者,邪氣也。邪與正相傷,欲與性相害,不可兩立”。(《文子·符言》)這是說,正氣與邪氣勢不兩立,如果不打擊邪氣,正氣就難以樹立。
正派,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更多的強調(diào)是“獨善其身”;正直,是在“獨善其身”的基礎(chǔ)上,還要“兼濟他人”,這就是說不但要嚴格要求自己,還要要求身邊的人也同時要做到,要以自己的言行影響、感染身邊的人,讓更多的人也做到正直,正直是在正派基礎(chǔ)上的升華;正氣,要求就更高了,既要求自己,又要求別人,而且還要求要有奉獻精神,要有凜然、剛正的氣節(jié)。這三種境界,是一個遞進的關(guān)系,對于我們的干部職工,特別是對于每個干部來說是至關(guān)重要的,也是必備的素質(zhì)。
做個正直的人,做一個“講正氣”的人,必須腳踏實地時時謹行,處處慎獨,堂堂正正地生活、坦坦然然地做事、光明磊落地處世、正正派派地為人!
正直之心是一種人性的正道之根。
人間正道貴正直,千金難買好正道。古人云:“風(fēng)俗者,天下之大事,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風(fēng)俗”,這里說的“風(fēng)俗”,就包含風(fēng)氣之意。風(fēng)氣是一種來去無形、無色無味,卻關(guān)乎人心善惡、世風(fēng)好壞、事業(yè)成敗的巨大力量。
“正道”,對它觀之、辨之、品之、味之,好似看不見、摸不著、無味道、無感受,不過它像空氣一樣,天天在你身邊、在你周圍、在你生活的環(huán)境中,你每天都在吸收它、感知它、吐納它、利用它,有著巨大的能量、行動作用。由于它是一種精神資源,無時無刻不在對人的思想和行為產(chǎn)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中國古代,禮儀之邦的建設(shè)被認為是國家發(fā)展的“正道”,因此“孝”與“禮”的價值觀被強調(diào)和尊崇。西漢賈誼曰:“見正事,聞?wù),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xí)與正人居之,不能毋正”(《前漢書·賈誼傳》)。這是說,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潛移默化的教育十分重要,“正道”就是一個人成長的方向,生涯的規(guī)劃。
生活是個大舞臺,人與人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自然有不可避免的摩擦與碰撞,所以“正”不失為一種聰明的處世技巧。這種“正”,是一種外在的大度圓通,是洞悉了世態(tài)人情之后的八面玲瓏,是適應(yīng)社會行為準則的能力。但這種“正”絕不等同于“圓滑”,它不是一種無原則的變通,不是“墻頭草,兩邊倒”的無主見。
正與道,尋常的字眼,不尋常的內(nèi)涵。正有余而道不足或道有余而正不足都會給人生留下缺撼。我們要做到正中有道,道中有正,在方正中不失圓融與變通,在圓通中不失去自己人生的原則,這是人生理想的境界,是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參悟和學(xué)習(xí)的境界。
正直之心是一種人際的立身之本。
正直是立身之本。這是一句名言,孔子在《論語》中說過:“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意思是說,人的生存靠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不過是僥幸免于禍害罷了。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深刻的哲理。但在實際上的做人當(dāng)中,要做一個真正的正直人也是很難的。正直和不正直是相對而言的,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需要正直,正直是一個人的品德的體現(xiàn),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正直。
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相處,在越來越復(fù)雜的環(huán)境下,富和貧之間,上下級之間,利益之爭,情感之爭,正直的體現(xiàn)越來越少,更多是隱蔽性,這不能不說明人的自私占領(lǐng)了正直。
養(yǎng)成善良、真誠、正直、正義、正道的道德和價值觀,還是任其自然,順遂'時代潮流’和'社會風(fēng)氣’,以所謂'識時務(wù)者為俊杰’的俗念,任由他們自由前行,F(xiàn)實生活中存在著是是非非,要認清是非,辨別是非,在面對是非時,保持清醒和獨立;在有利益沖突時,勇于主持公道,維護正義,做一個正直的人。
做一個正直的人,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