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4歲的李思琪,是武漢大學(xué)的碩士研究生,去年底成為硚口區(qū)的一名選調(diào)生。1月12日,李思琪下沉到黃陂區(qū)羅漢寺街北新村開展駐村工作。從小在城市里長大的她,對農(nóng)村的印象還停留在“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然而進村第一天,駐村工作隊書記張旭帶著李思琪參觀扶貧加工車間時,眼前所見卻顛覆了這名“95后”女孩對扶貧的認知。從粘盒胚到流水線過膠,再到粘花、裝箱一氣呵成,工人們都非常嫻熟、專注,李思琪為之驚嘆。
“咱們村之前不是貧困村嘛?”李思琦說,“在我想象中,貧困村應(yīng)該是貧窮落后的,而扶貧就是給大家發(fā)錢、發(fā)物來改善生活,沒想到咱們村卻直接把車間開到了村子里。”聽到李思琪的話,工作隊員都笑了。張旭說:“扶貧不僅是解決生活難題,更要讓村民改變固有觀念、培養(yǎng)謀生技能,扶貧更要扶志、扶智。”
扶貧車間里工人們辛勤勞動的身影,印刻在了李思琦的心里。“不走進農(nóng)村真不了解農(nóng)村。”李思琪感慨,初來農(nóng)村這所大學(xué),沒有老師講課,少有同齡人交流,遠離浮躁的都市生活,多少有些不適應(yīng)。“現(xiàn)在,我想讓自己的心沉下來,讓步子邁得更實一些。”在李思琪看來,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工作要身體力行,既然選擇了這行,就要對得起肩上的職責(zé)。
“為了給母親治病,家里花了不少錢,真的太困難了。”母親常年癱瘓在床,村民楊亮走不開身,無法外出務(wù)工,家里一度陷入貧困。了解到楊亮一家的情況后,駐村工作隊主動伸出援手,幫他聯(lián)系了扶貧車間的工作,“既方便照顧家里老人,又能脫貧致富。”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楊亮一家的條件也逐漸好轉(zhuǎn)。
“駐村工作隊還為貧困戶提供了一些公益崗位。”李思琪介紹,“村里除雜草、清理公共廁所等工作,勞動強度不大,一天還有一百多的工資拿,不少老人在自家門口就能工作掙錢。”
如今,李思琪慢慢適應(yīng)了駐村工作節(jié)奏,她的工作也逐步步入正軌,她說:“我始終牢記著駐村工作隊書記張旭說的一句話,村民會忘記你說過什么,但會一直記住你做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