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南京財經(jīng)大學營銷與物流管理學院“螢光”支教團隊20名學生志愿者來到安徽省六安市劉李學校,開展為期10天的志愿支教活動。非遺手工、安全教育、地理科學、趣味英語、演講與口才……志愿者們把跨學科、跨學段的教學模式帶進了支教課堂,激發(fā)鄉(xiāng)村孩童對知識的渴望和好奇。他們從鄉(xiāng)村孩童的實際出發(fā),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熱點問題,探索學科間聯(lián)系和知識整合的同時,用自身的陪伴和溫暖點亮鄉(xiāng)村孩童。
“老師,今天講纏花嗎?我沒見過纏花,不知道怎么做?”四年級馬梓軒新奇地問著。在非遺課堂上,這樣類似的問題很常見,對于小朋友們來說,“非遺”這個字眼很陌生。為了更好地普及非遺文化,激發(fā)小朋友們的求職興趣,非遺課題組的老師們用心思考,精心備課,從“什么是非遺”“非遺有哪些?”這兩個簡單問題入手,讓孩子們先了解非遺相關(guān)知識,并安排了纏花、植物拓印、紙漿畫三門課程。
在課堂上,孩子們積極參與,動手實踐,不僅掌握了非遺技藝的基本方法,還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精美的作品,讓同學們感受到了傳統(tǒng)非遺技藝的魅力。
手工課程則圍繞剪紙折紙、盤子畫、布藝等六個主題,通過繪畫、手工折紙、剪紙等手工制作形式,表達孩子們的審美理念和創(chuàng)意思維。在提高孩子們動手能力的的同時,鍛煉了他們的協(xié)作能力。志愿者們希望通過沉浸的手工制作時間,學會遠離電子產(chǎn)品享受當下,在互相協(xié)作中感受到伙伴協(xié)作的支持與力量。
地理課堂將文化融入地理學科,一步一步深入講解甘肅的自然地理、歷史文化和文學藝術(shù)。在地理課堂上,支教老師利用豐富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向?qū)W生們展示了甘肅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樣的地形地貌。老師向同學們手繪中國地形分布圖,“今天祖國在我們的筆下,日后也一定在我們的腳下,希望大家都能用腳步丈量這片美麗的土地”是老師對學生的深情寄語。
在講到嘉峪關(guān)、玉門關(guān)、陽關(guān)的地理位置時,同學們不約而同地背誦古詩:“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壯美的邊塞仿佛就在眼前,悲壯的情懷也油然而生,樓蘭美女的傳說、嘉峪關(guān)城墻上的最后一塊磚給同學們留下無盡的遐想。
恐龍百科知識科普課堂上,志愿者們先通過《侏羅紀公園》電影片段激發(fā)孩子們對課堂的興趣,然后拋出一系列問題:“人類是怎么知道恐龍的存在?”,“第一次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的時間是什么時候?”,“恐龍的種類有哪些?”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問題,一口氣說出十幾種不同種類的恐龍,激烈地討論恐龍滅絕的原因,足以見得他們對科學的熱愛以及對生物的好奇。小老師從恐龍滅絕這一事件,呼吁孩子們要保護地球,愛護家園,不要讓人類成為下一個恐龍。
海洋生物知識科普課堂上,志愿者們將圖片問答作為課程的催化劑,用鮮艷的色彩、奇異的形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詳細介紹了生物的食物來源、捕食方式、繁殖習性、生存策略、行為模式以及與其他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還結(jié)合生物進化學科的知識,講述該生物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如何適應環(huán)境和進化演變,學生逐漸豐富對海洋世界的認識,與此同時,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生物多樣性。
趣味英語的課堂上,志愿者小老師們將角色扮演、情景模擬、音樂等跨學科教學方法,將《小紅帽》表演劇引入課堂,帶領(lǐng)同學們在表演中感受英語學習的樂趣。老師們選取代表性的英文歌曲《Edelweiss》《Monsters》,通過先教唱、后合唱的形式開展課程,孩子們認真學習歌詞、理解歌詞并學習英文唱法,在歌聲中感受流行英文歌曲的獨特韻味。一首首動聽的英文歌曲在教室里回蕩,孩子們用稚嫩卻有力的聲音唱出對生活和音樂的熱愛。
在本期“螢光”暑期支教結(jié)營儀式和成果展上,志愿者和小同學們共同用一幅幅作品將教室布置得精致有趣,孩子們充分發(fā)揮自己所學,開心地為支教團隊獻上了精彩的表演,向小老師們表達了他們最真摯的感謝,小小的教室里彌漫著師生們的歡聲笑語。
投稿:蔣卓希
審稿:姚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