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龍蝦捕撈,探尋致富路經(jīng)
為更真切的參與到“稻蝦共作、荷蝦共生、蝦光互補“模式中。7月14日,山東理工大學管理學院農(nóng)興實踐團在參觀“稻蝦共作、荷蝦共生、蝦光互補”種養(yǎng)殖基地后,在基地負責人的帶領下,實踐成員切身體驗捕撈小龍蝦的全過程。
“稻蝦共作、荷蝦共生、蝦光互補”種養(yǎng)殖模式基地負責人告訴實踐團成員,“一般使用地籠的方法對龍蝦進行捕撈,地籠分小、中、大三種類型,小龍蝦晝伏夜出,白天天氣炎熱,水溫高,小龍蝦通常下午5點后活躍。因此捕撈龍蝦,一般在下午6點以后下地籠,早晨4點到5點左右收地籠”。
在學習了解小龍蝦的生活習性后,7月14日下午6點,實踐成員與基地工作人員一起,進行下地籠,為了將地籠穩(wěn)定在固定的位置,需要將地籠的一端捆綁一根竹竿,將竹竿插于泥土。7月15日早晨5點團隊成員再次前往基地參與收地籠,借助昨天插入的竹竿將地籠從田中拉出。
在收獲小龍蝦之后,實踐團成員在與基地負責人的交流中得知,捕獲的該種龍蝦并非為餐桌上經(jīng)常吃的龍蝦,其為高青縣特有的清水小龍蝦,具有腹白、腮白、肉白”三白的特點,“高青龍蝦”獲得國家地理標識商標。主要在高青縣周圍區(qū)域進行銷售,市場供不應求。
實踐團成員在參與小龍蝦的捕撈過程后,深刻的領悟到“小龍蝦,大產(chǎn)業(yè)”的內(nèi)涵,“稻蝦共作、荷蝦共生、蝦光互補”生態(tài)種養(yǎng)殖模式,實現(xiàn)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生態(tài)高效,引領鄉(xiāng)村振興新方向。
作者:李榮榮 趙孜煜來源:李榮榮 趙孜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