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認為我成功嗎?我認為自己成功嗎?
那么,究竟什么是成功?最容易想到的往往是發(fā)財、升官、出名。這些只是成功的萬個具象之一。成功最直接的表現(xiàn)為“完成”或“達到”。因為目標是自己的,同時對目標的評估也因人而異,不一而足。
因此,所謂成功,其實主要是自己對自己的評估和看法;失敗,則是別人對你的評估和看法。自己認為成功了,就成功了;自己認為沒有成功,就不成功。這不是阿Q精神。
我們應(yīng)該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有時候別人總羨慕你的成功而自己總認為還不夠成功,而有時候別人總以為你很失敗,而自己卻心安理得,充滿快樂,自有一片寧靜祥和的天空。沒有任何人敢規(guī)定,哪一種成功才算成功,哪一種成功不算成功。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正道出成功的不唯一性。也正因為如此,人生才這樣紛繁復(fù)雜,豐富多彩。成功不是絕對的。成功者常陷入“有得有失”的二難境地,陷入成功的相對性之中。事業(yè)有成,家門不幸;家庭幸福,生意清淡;事業(yè)家庭雙豐收,自己卻體弱多病……
克林頓曾貴為“天子”,也仍有頭痛欲裂、狼狽不堪之事。因此,《增廣賢文》中所謂“貧窮自在,富貴多憂”,也并非沒有道理;“別人騎馬我騎驢,仔細思量我不如,待我回頭看,還有挑腳漢,路上遇乞兒,家中有剩飯”……
這樣的事想必每一個“成功者”都遇到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成功?不成功?成功的相對性,使成功的評估見仁見智,莫衷一是。對此,人們很容易迷惘。很多人一直爭于追求別人所定義的成功,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了解自己想要的,不知道自己的目標,也不知道自己才是決定自己成功的人。唯有用自我的主見,去判斷成功,享受成功,才是“真實”的。
19世紀美國著名小說家,《紅字》的作者霍·桑曾列舉出享受成功的五要素:品質(zhì)單純;具備勇氣;公而忘私;熱愛工作;心安理得。尤其是“心安理得”,是享受成功絕對必備的因素。“半夜敲門心不驚”,與其說是一種素質(zhì),不如說是一種境界,是成功的主觀性。
關(guān)于成功,英國思想家賽克斯有一段經(jīng)典論述:“成功沒有秘訣。成功是做你應(yīng)該做的事情。成功不是做你不應(yīng)該做的事情。”“成功并不限于你的生活中的某一個范圍。它包括你與旁人之間關(guān)系的所有方面:作為一個父親或母親,作為一個丈夫或妻子,作為一個公民、鄰居、工人以及所有其他種種。”“成功并非指你的人格的某一部分,而是同所有部分:身體、心理、感情、精神等的發(fā)展相連的。它是把整個的人做最善的利用。”“成功是發(fā)現(xiàn)你最佳的才能、技巧和能力,并且把它們應(yīng)用在對旁人做最有效的貢獻的地方。用郎費羅的話說,它是‘做你做得到的事情,并且做好你所做的任何事情’。”“成功是把自己心力運用在你所愛做的工作上面。它是指一個人熱愛自己的工作。它需要你全神貫注于你生活中的主要目標。”“它是把你現(xiàn)在的全部力量集中于你所熱望完成的事情上。”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成功因人而異,因時、因事而異。成功是主觀的,成功是多元的。因此,目前國際公認的成功定義就是:實現(xiàn)自己有意義的既定目標。
二、成功的實質(zhì)是自由凡成功者,其生存空間、意志范圍必然擴大,可支配、操縱的物質(zhì)或知識更多。擴大的要么是物質(zhì)空間,要么是心靈空間,要么是二者同時擴大。一句話,成功帶來了更大的“自由度”。
一個“地區(qū)級成功者”與一個“國家級成功者”以及一個“世界級成功者”,他們的意志影響的范圍、生存空間是極不相同的;一個市井小民與一個得道高僧的心靈空間具有天淵之別;一個人以正當?shù)姆绞竭_成某一個目標,另一個人以不道德的手段達成類似的目標,他們的物質(zhì)空間或許相近,而心靈空間卻相去甚遠。
古人云,“將軍額前跑馬,宰相肚里撐船”。一個是面子(物質(zhì)空間)大,一個是涵養(yǎng)(心靈空間)深,都是成功的表現(xiàn)。人類的發(fā)展史,可以說就是成功追求史,“自由”追求史。從石器、銅器到鐵器,從地心說、日心說到控測太空,每一個進步,每一次成功都是一次飛躍,一次“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當我們身處超市或酒樓而囊中羞澀時,我們感到尷尬,感到不自由;當我們知識不夠卻馬上需要派用場時,方感到書到用時方恨少,我們不自由;當我們在特權(quán)人物的頤指氣使下,點頭哈腰時,我們不自由;當我們心中有太多的牽絆時,我們不自由……
于是,我們想盡辦法成功,以爭取更大的“自由度”(生存空間或支配力)。物質(zhì)的自由度是低級的“自由”,心靈的自由度才是高級的“自由”。有的人豐衣足食甚至家財萬貫,其物質(zhì)自由度不可謂不大,而心靈自由度卻很小,所以依然郁郁寡歡,求神拜佛,看精神科醫(yī)生,以求得“心靈”的一絲平靜;有的人干脆走向極端,大肆揮霍,驕奢淫逸,以物質(zhì)空間暫時的自由麻醉自己,以掩蓋心靈空間的狹隘與缺失。相反,為了追求絕對的心靈自由度而不惜拋棄巨大的物質(zhì)自由度,也大有人在--
喬達摩生于公元前653年,父親是釋迦族國王。他們的國家位于喜馬拉雅山麓,現(xiàn)印度和尼泊爾的邊界地區(qū)。他出生的時候,一個婆羅門相者預(yù)言他會離家修游,成為一個出家苦修的圣人,并告誡,不要讓他看見任何不幸的事物,如落葉、死尸等。國王為了讓王位后繼有人,就禁止他離開皇宮,并用宮廷無盡的奢華和享受圍繞太子,極力把他同任何不幸的情境隔開。就這樣,喬達摩長大了,只知道有富貴和享樂。后來,他又娶了同族的耶輸陀羅公主為妻,并有了一個兒子名叫羅喉羅。
然而,有一天,他終于走出了皇宮。在他的皇家馬車中,他被車外的景象驚呆了--一個非常衰老的女人。他忙問駕車的人:“這個女人怎么了?”他被告知,每個人最終都會像這老女人一樣變老變衰弱。繼續(xù)前行,又遇到一個奄奄一息的病人和一個沒有雙腿,在路邊行乞的殘疾人。太子吃驚地領(lǐng)悟到,每個人都會受到病痛的折磨。
后來,他們又遇到了一列抬著尸體的送葬隊伍,當他知道每個有生命的存在物都將會死去時,他深深地震驚了。但就在他心緒不寧,被病、老、死牽擾苦惱時,他遇到了一個老人。老人眼睛注視著他,并對他很平靜地微笑。
“在人世的苦海中,這個人為什么還會欣喜?”喬達摩驚問。
“他是一位圣者,”趕車人答道,“他已經(jīng)獲得了真理并因此得到了解脫。”
這些新的發(fā)現(xiàn),喚起了太子內(nèi)心對人類的深刻同情以及對現(xiàn)在受到庇護的特權(quán)的厭惡。他越來越感到強烈的不安。雖然他已經(jīng)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但是在他思想深處,有著無法終止的不完美感覺和對不幸人們的不斷增長的、難以抗拒的“同體大悲”。
他想,當他周圍的世界充滿苦難的時候,他怎么能夠置身于現(xiàn)在這種人為的幸福之中呢?而他又怎能忽視這殘酷的事實,那就是他心愛的妻子和獨生子終將忍受老邁的痛苦和死亡的結(jié)局。喬達摩太子立志離家修行,帶著解脫生死的宏愿,為獲正果,矢志不渝。
于是,在一個深夜,太子望了熟睡的耶輸陀羅和羅喉羅最后一眼,便迅速離開了王宮。就這樣,他毅然拋棄了自己熟悉的鐘愛的一切,開始了新的求道生活。時年29歲。
出家后,喬達摩先后向兩位大師學習,接受苦行方式,努力通過苦修和無為來尋求人生的至理。他與其他極端禁欲者都一樣,為了怕吃進小的生物而殺生,就只喝濾過的水;為了避免呼吸時吸進小蟲子就帶上呼吸面具;走路時小心翼翼以防踩到蟲蟻身上;進食極少從而減少導致“業(yè)力”的肉體欲望。
六年的苦行使喬達摩的身體極度瘦弱,像一具行尸走肉。一天,他在河中洗浴,突然疲乏無力地倒在水中。要不是抓住岸上垂下的樹枝,喬達摩可能就會被緩緩的涓涓細流淹死。上岸后,喬達摩又癱倒在岸邊。
這時,一名叫輸伽陀的少女在河邊發(fā)現(xiàn)了他,送他一杯羊乳。從那天開始,喬達摩意識到苦行不能悟道,事實上饑餓和脫水只能讓他心神散亂,干擾思維,至今仍一無所獲。他決心放棄這種極端的苦行,滋補身體以便精進求法。
最后,喬達摩來到一棵菩提樹下,正念端坐,發(fā)誓要了脫生死,到達“正覺涅”,不成功則不起座,“不證菩提,決不移身”。由于從先前的苦行以及更早的哲人那兒習得了禪定的各種境界,喬達摩專心一念,很快進入冥思的高深定境。
不知過了多少時間(七天),他已能夠脫離感覺、情感和欲望,進入一種純粹的清明之境。在第七天的早晨,他睜開眼睛,看到了晨星。在剎那間,他證道了--在突生的極樂中,頓悟生死之源、滅苦之法及究竟極樂(涅,絕對的心靈平靜)。
自此,喬達摩成為佛陀(覺悟者),人們稱他釋迦牟尼--釋迦族的圣人。他
作者:兼職企鵝